读懂未来10年: 诺奖得主亲授的7大AI时代认知
- 2025-08-01 12:15:00
- 534
诺奖得主、DeepMindCEOHassabis用7句话勾勒出未来10年生存地图:没有失败,只有排除假设;问题比答案更贵;为一年后而非今天的技术设计产品。一口气读完,立刻升级你的AI时代操作系统。
7月24日,GoogleDeepMind的掌舵人、新晋诺贝尔奖得主DemisHassabis接受了知名播客LexFridmanPodcast的专访。
在长达2小时34分钟的访谈中,DemisHassabis谈到了诸如AGI、AI与科学发现、游戏的未来、PvsNP问题、以及人类文明的演进等诸多话题,让我们窥见了一位罕见的思想家的内心世界。他不仅是推动人工智能抵达前沿的工程师,更是一位用计算思维探索宇宙终极奥秘的哲人。以下,是“零售威观察”从这次访谈中提炼的7项“未来10年生存指南”。
“无失败”的研究方法论:在假设空间中航行
“There’snosuchthingasfailureinblueskyresearchaslongasyou’repickingexperimentsthatmeaningfullysplitthehypothesisspace.”
“在蓝天研究(blue-skyresearch,即以纯粹的好奇心驱动,没有立即的商业或者应用价值,但是有长远潜在价值,甚至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重大突破性基础研究)中,根本没有‘失败’这回事,只要你选择的实验能够有意义地分割假设空间。”
这个观点彻底颠覆了我们对“失败”的传统认知。Hassabis认为,在探索未知的前沿,真正的目标并非验证一个预设的正确答案,而是通过设计精巧的实验来系统性地排除可能性。每一次尝试,无论结果在传统意义上是“成功”还是“失败”,只要它能提供清晰的信息,告诉你“这条路走不通”或“那个假设是错的”,它就极大地推进了认知边界,为后续探索提供了宝贵的导航数据。
启示:
这种理念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组织能够不断涌现颠覆性创新,而另一些则陷入停滞。成功的关键,在于是否为那些最有创造力的年轻人构建了一个敢于探索、不畏“失败”的“安全港”。
首先,DeepSeek通过颠覆性的组织架构,为“无失败”探索提供了土壤。他们采用了极度扁平的“创始人→组长→一线员工”三层结构,以及蜂窝网式的“细胞小组”制。每个小组都像一个自主的创新实体,内部配备了全栈人才,可以自主决策研究方向和资源调配。这种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官僚审批流程,赋予了一线年轻人极大的自主权。更关键的是,资源是全开放的,员工可以自由调用千万级的GPU算力,无需层层审批就能启动一个实验性项目。这正是Hassabis所说的“选择实验”的先决条件——如果连尝试的门槛都极高,探索就无从谈起。
其次,DeepSeek的研究文化,为探索者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保障。他们摒弃了传统KPI,采用OKR进行目标管理,鼓励员工根据“AGI突破”这样的宏大愿景,自主设定挑战性目标。这背后是一种技术理想主义导向的长期主义,让研发人员不必为短期商业化压力而焦虑。
最核心的是其“试错免责”文化。创始人明确为高风险决策担责,一个失败的项目无需追究个人责任,只需要深入复盘、提炼经验即可。正如他们内部多次迭代才成功的MLA注意力架构,正是这种文化的产物。正是这种‘包容失败’的氛围,才让年轻人敢于去挑战那些真正困难、可能‘失败’但极具价值的问题。这,才是真正意义上的‘分割假设空间’。
对于那些渴望创新的组织而言,真正的挑战并非找到天才,而是留住天才,并让他们敢于施展才华。DeepSeek的实践告诉我们,构建一个扁平、自主、资源开放的研究体系,并辅以鼓励长期探索、包容试错的研究文化,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不二法门。这正是DemisHassabis“无失败”方法论在组织层面的最佳诠释。
稳定者生存”的宇宙观:万物皆有可循之迹
“Isometimescallitsurvivalofthestablestorsomethinglikethatbecause,youknow,ofcourse,there’sevolutionforlife,livingthings,butthere’salso,youknow,ifyouthinkaboutgeologicaltime,sotheshapeofmountains…”
“我有时称之为‘最稳定者生存’之类的,因为你知道,生命有进化,但如果你想想地质时期,山脉的形状……”
Hassabis将其对自然界的洞察,从生物进化延伸到了物理世界。他认为,我们所见的自然系统——无论是蛋白质的精巧结构,还是山脉的轮廓——都不是随机的。它们是历经数十亿年物理或进化压力筛选后的幸存者,其内在结构蕴含着深刻且可被机器学习算法识别的模式。这解释了为什么AI能够破解像蛋白质折叠这样看似无穷复杂的难题,因为它学会了识别并遵循自然选择留下的“算法线索”。
启示:
这是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视角。在商业领域,一个经久不衰的品牌、一个穿越周期的商业模式,或是一种持续有效的管理哲学,它们之所以能“生存”下来,必然也遵循了某种深刻的底层逻辑。Hassabis的观点鼓励我们去“逆向工程”这些成功范例,不仅仅是模仿其表象,而是去探寻其背后那套适应环境、抵御风险的“稳定结构”。
Hassabis的“稳定者生存”理论,为大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了截然不同但同样重要的战略罗盘。
对于大企业而言,它们自身就是市场演化中的“幸存者”,其庞大的组织、成熟的流程和深厚的品牌,正是那座历经风雨的“稳定山脉”。因此,大企业的首要任务是“向内求索”——深入理解并“逆向工程”自己之所以能成功的核心“算法”。是什么样的文化、什么样的商业模式、什么样的护城河,让它们在过去的竞争中存活下来?在面对新技术浪潮时,大企业不应轻易抛弃这些被时间验证过的“稳定结构”,而应思考如何将AI等新技术嫁接到这些核心优势之上,使其更加坚固和高效。同时,它们也需要警惕,曾经的“稳定”结构是否会成为僵化的“枷锁”,阻碍对新环境的适应。
对于创业者而言,他们没有历史资产,无法向内求索,因此必须“向外学习”。他们的任务是在丛林中寻找那些已经“稳定生存”的物种,并从中学习生存法则。这意味着创业者需要成为顶级的“模式识别者”,去研究那些穿越周期的成功公司,分析它们的战略、文化和产品逻辑,提炼出那些可被迁移和借鉴的“成功算法”。他们不是要简单模仿,而是要理解其所以然,然后结合新技术和新市场,创造出属于自己的、能够适应未来环境的“稳定结构”。对创业者来说,整个商业史就是一本巨大的教科书,里面写满了“幸存者”的笔记。
AGI的“爱因斯坦时刻”:重新定义智能巅峰
“CouldithavecomeupwithspecialrelativityandgeneralrelativitylikeEinsteindid?Thatwouldbeaninterestingtest.”
“它能像爱因斯坦那样,提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吗?那将是一个有趣的测试。”
对于通用人工智能(AGI)的评判标准,Hassabis给出了一个极高的门槛。他认为,AGI的真正“里程碑时刻”,并非在另一个棋盘上战胜人类,而是展现出根本性的科学创造力。他设想的终极测试是:将AI的知识库限制在1900年,看它是否能独立推导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。这标志着智能从“解决已知问题”到“定义未知领域”的本质飞跃。
启示:
这个标准将我们对AI的期待,从“工具智能”提升到了“伙伴智能”乃至“导师智能”的高度。我们不再满足于一个能高效执行任务的助手,而是期待一个能与我们共同探索知识边界、甚至引领我们走向全新认知领域的合作者。这迫使我们思考,人类智能中最宝贵的部分究竟是什么?或许并非计算速度或记忆力,而是那种能够进行“大跨度联想”、构建全新理论框架的“想象力”和“洞察力”。
这也为我们个人发展提供了方向。在AI越来越擅长解决“标准问题”的时代,我们作为人类的核心竞争力,将越来越集中于那些无法被轻易定义和量化的能力:提出原创性问题、进行跨学科整合、以及基于价值观和愿景做出判断。我们应该刻意培养这些“
爱因斯坦式”的思维品质。提问比回答更重要:寻找突破性的问题
“It’shardertocomeupwithareallygoodconjecturethanitistosolveit.”
“提出一个真正好的猜想,比解决它要困难得多。”
这句话揭示了智力活动中一个常被忽视的层级。在知识的边界,识别出那个能够撬动整个领域的“正确问题”,是一种比单纯解决问题更高阶、也更稀缺的创造力。我们往往奖励寻找答案的人,但Hassabis提醒我们,那个定义问题、框定战场的人,其贡献可能更为根本。
启示:
这个观点与爱因斯坦的一句传世名言不谋而合。据说爱因斯坦曾说:“如果我有一个小时来解决问题,我会花55分钟来定义问题,只花5分钟来寻找解决方案。”这两位跨越时空的顶级大脑,都指向了同一个深刻的洞察:问题的质量,决定了答案的天花板。一个被精确定义、切中要害的问题,本身就包含了通往解决方案的大部分路径。
我们正处在一个“答案过剩”而“好问题稀缺”的时代。AI和搜索引擎以前所未有的效率,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答案,但这反而凸显了“提问能力”的珍贵。当答案变得廉价,能够提出那个别人甚至没想过要去问的、具有颠覆性的问题,就成了一种核心竞争力。Hassabis的观点,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对“提问”价值的极大肯定。
这给我们的启示是,我们必须刻意地将思维重心从“解决”转向“定义”。在AI技术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,这一原则对创业者而言,其重要性被放大了无数倍
对于创业者来说,成功不再仅仅取决于你是否拥有实现某个功能的技术,因为AI正在将技术实现能力“民主化”。真正的护城河,在于你是否找到了一个足够深刻、足够有价值、且尚未被满足的“问题”。成功的创业公式正在从“技术+市场”转变为“(深刻问题+独特洞察)xAI能力x快速迭代”。
创业者必须成为最顶级的“问题发现者”,他们需要深入某个行业,找到那些因信息不对称、流程繁琐或认知局限而长期存在的痛点,然后反过来思考:“借助AI的强大能力,这个问题是否可以被用一种全新的、优雅一百倍的方式来解决?”只有找到了那个真正值得被AI赋能的“好问题”,创业者才能在技术普及化的浪潮中,脱颖而出,创造出真正的价值。
为明天而非今天设计:与未来同步
“You’vegotadesignnotforwhatthethingcandotoday,thetechnologycandotoday,butinayear’stime.”“你的设计不应基于这东西今天能做什么,技术今天能做什么,而应基于它一年后的水平。”
在瞬息万变的AI领域,产品设计的核心原则发生了改变。Hassabis强调,产品领导者必须具备深厚的技术洞察力,能够预测技术发展的轨迹,提前布局,让产品在未来某个时间点与技术能力完美交汇。这是一种着眼于变化率、与未来赛跑的设计哲学,而不是基于静态现状的规划。
启示:
这个观点对所有企业,无论大小,都提出了一个核心的战略挑战:你是在追赶现在,还是在布局未来?它要求企业不仅要了解现状,更要理解趋势——技术在如何演进?市场在如何变化?用户行为在如何迁移?面对技术浪潮,大企业和创业者虽然立场不同,但都必须回答这个问题。
对于大企业而言,“为明天设计”是克服“创新者窘境”的关键解药。大公司拥有庞大的现有业务和用户,这既是优势也是枷锁。它们的组织惯性往往使其专注于优化现有产品,服务于当前市场,从而对颠覆性技术反应迟缓。Hassabis的理念提醒这些巨头,必须设立独立的、被充分授权的“前哨”团队(类似Google内部的DeepMind),让他们摆脱当前财报的压力,专门去探索和下注那些“一年后”甚至“三五年后”才会成熟的技术和商业模式。这不仅是关于技术投资,更是关于组织设计——如何允许一部分人为未来“浪费”资源,从而为整个组织买下一张通往未来的船票。
对于创业者而言,“为明天设计”则是他们赖以生存和颠覆市场的根本优势。创业公司没有历史包袱,它们的唯一机会就是找到并占据被大公司忽视的未来生态位。这意味着创业者必须比任何人都能更敏锐地“预测研究管线”。他们不能用今天的技术去和大公司在存量市场硬碰硬,而应该找到那个即将在12个月内因技术突破而爆发的新赛道,提前在那个“无人区”里构建产品、积累认知。当技术浪潮来临时,他们就能够乘势而起,成为新时代的定义者。对创业者来说,这不仅是一种策略,更是一种信仰——相信技术的演进,并勇敢地将公司的命运押注在对未来的判断上。游戏的价值:人生的决策模拟器“Gamesisasafeenvironment,repeatableenvironment,whereyoucangetbetteratyourdecision-makingprocess.”
“游戏是一个安全、可重复的环境,在这里你可以提升你的决策过程。”
Hassabis这位曾经的游戏设计天才,对游戏的价值有着深刻的理解。他认为,游戏远不止是娱乐,它们是现实世界决策的“微观模拟器”。在游戏中,我们可以反复练习在高压力、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做出判断,并立即获得反馈,而这一切都无需承担现实世界中的巨大风险。这对于磨练我们的判断力、风险评估能力和直觉至关重要,因为人生中真正的重大决策机会屈指可数。
启示:
对于大企业而言,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决策链条长、风险厌恶度高、过度关心短期KPI,导致中高层管理者缺乏在高风险环境中锻炼决策能力的机会。他们可以通过引入复杂的商业模拟(BusinessSimulation)和兵棋推演(WarGaming),来弥补这一缺陷。这些“企业级游戏”可以模拟真实的市场竞争、供应链危机或技术颠覆场景,让管理者们在一个没有真实财务损失的“沙盒”中,反复练习战略抉择、资源分配和危机应对。这不仅能提升个人决策水平,更能促进跨部门协作,统一团队对复杂局势的认知,是在和平时期为未来战争做准备的最佳方式。
对于创业者而言,他们的整个创业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无法存档的、高风险的“硬核游戏”。但他们依然可以运用游戏化思维来降低风险、加速学习。他们应该将市场看作一个巨大的游戏服务器,通过最小可行性产品(MVP)、A/B测试、小规模市场投放等方式,不断进行“低成本的小赌注”。每一次测试,都是一次与市场的快速“对战”,让他们能够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真实的反馈,从而快速迭代产品、验证商业模式。对创业者来说,“快速失败、快速学习”的精益创业精神,本质上就是一种将高风险创业过程“游戏化”的策略——在输掉整场比赛之前,先打赢无数次小规模的遭遇战。
拥抱“百倍速”变革:适应性是新的生存法则
“Ithinkwhatwe’regoingtoseeissomethinglikeprobably10timestheimpacttheIndustrialRevolutionhad,but10timesfasteraswell.”
“我认为我们将要看到的,可能是工业革命10倍的影响力,但速度也快10倍。”
Hassabis用这个惊人的比喻,描绘了AI即将带来的社会变革。这场变革的速度和深度将是史无前例的,它意味着原本需要几代人去适应的变迁,将被压缩在十年之内完成。在这样的时代,固守旧有的知识和技能将变得极其危险,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。
启示:
这是整场访谈中最具警醒意味的观点。它宣告了一个“稳定”时代的终结,和一个“永久测试版”(perpetualbeta)时代的到来。在这样的世界里,“适应性”——即快速学习、忘掉过时知识、并重塑自我的能力——将超越任何单一的具体技能,成为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。
对于大企业而言,它们如同巨型航母,转向缓慢但续航力强。它们的核心任务是“双轮驱动”:在保持主航道业务稳定的同时,必须建立起一套灵活的“探索舰队”。这意味着要:组织敏捷化:打破僵化的部门墙,推行更灵活的项目制和“细胞小组”,授权一线团队快速决策。人才活水化:建立内部的“再培训”(Reskilling)和“技能升级”(Upskilling)系统,将持续学习变为组织的核心能力,帮助员工适应从“螺丝钉”到“瑞士军刀”的角色转变。投资生态化:不再试图所有事情都自己做,而是通过战略投资、收购和建立开放平台,将外部的创新活力源源不断地引入自身生态,保持对前沿的敏感度。
对于创业者而言,他们如同快艇,灵活迅速但经不起风浪。他们的核心任务是“专注且极致”:在浪潮中找到一个足够小但增长足够快的切口,并以最快的速度成为该领域的领导者。这要求他们:认知领先化:必须投入大量时间学习和理解最前沿的技术,其创始团队的认知深度,是他们唯一的“非对称优势”。
行动闪电化:以周甚至天为单位进行迭代,用极致的速度验证产品、获取用户、建立壁垒。在百倍速变革中,速度本身就是一种最强的护城河。融资战略化: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每一步都需要多少“燃料”,并能向资本市场清晰地讲述一个关于未来的、令人信服的故事。他们不仅是在产品上竞争,更是在“叙事”和“愿景”上竞争。
无论是航母还是快艇,在这片风云变幻的新大航海时代,只有那些将“适应性”刻入骨髓的组织,才能最终抵达彼岸。